
目前,全球及全社会对于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表现为漠不关心,有的人表现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那么,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笔者浅谈以下个人的看法:
一、水资源的稀缺性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是人类最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人们可以想象得出没有水的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因此,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迫在眉捷。水是极其稀少的,水量与可利用量也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提高,可用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出于对水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雨稀少,节约用水,合理运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也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优为重要。然而在某些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所谓的“丰收”也是相对的,只是对于某些地区用水量不是十分紧缺而言的,这就使不少人进入误区,认为节不节水无关紧要,他们不会想到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水资源会变得越来越稀少,如果不引起重视,如果将来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无论是有用水之忧,还是无用水之虑,不等于水资源不稀缺。既然水资源稀缺,那么就有必要优化配置。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与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人们首先提出的是“节约用水”作为“缺水”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主要是节约水资源用量。随着对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节水型社会”充分地体现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节水乏力的状况。
无论是“丰水”地区还是“枯水”地区,都应建设“节水型社会”。首先,就“丰水”地区而言,由于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平衡、“丰水”有可能向“缺水”转化,“丰水”地区同样面临着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其次,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保障。“丰水”地区没有自觉、自愿节约用水的动力。确立水权建立水市场,使节约出来的水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丰水”地区节水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保护了“丰水”地区节水的积极性。就“枯水”而言,缺水地区在农业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方面,水资源的可用量受到水资源量的严重限制,特别是在春灌高峰期,节约用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统一调度,不但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对工、农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三、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对策
当前,节约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已经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义务。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与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不缺水就不需要节水”的片面性,增强人们对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工作机制,加大节约用水力度,提升用水技术和生产结构。制定出一系列流域水资源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相关的内控制度,加大节约用水投入,加强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总量控制,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推行协议用水、计划用水、定单用水及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开拓水市场,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解决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专职节水工作机构和投入机制,加大节水行业的科研和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使节水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更快地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中华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