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波:加强我国环境建设的六大构想 碧瑶记_中华水网
当前位置:中华水网 > 水网媒体 > 行业专家 > 正文

陈清波:加强我国环境建设的六大构想

来 源:中华水网   发布时间:2011-04-17 移动版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北调“江”水、治理沙漠、开发藏电、迁移人口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六大构想。

主要设想:从长江下游向华北平原增加调水350亿立方米/年,经华北向西北调水650亿立方米/年;同时将黄河上游径流量年均200亿立方米分输给西北干旱缺水地区;将腾格里、浑善达克等六大沙漠沙地改造成为可人居和可开发利用之地,为将来常规能源短缺时代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发电作准备;开发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等大江的水电能,新增年发电量3784亿度;在西北地区新增耕地5200万亩,在黄淮海平原新增耕地1500万亩,给浙闽粤三省安置西部移民特批农用地转经济开发区用地300万亩,以150万元/亩的价格出让大中城市周边的基本农田300万亩;组织迁移青藏高原上生态脆弱地区和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人口1925万人;新增长期就业岗位2287万个。

新理念:加强环境建设!以长江下游之水反哺长江、黄河源头;保护青藏高原上的冰川;缓解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预防化石燃料短缺;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

关键词:“江”水北调 “河”水分流 治理沙漠 开发藏电 迁移人口 开发太阳能发电


   如何缓解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如何盘活土地资源?如何预防能源短缺?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笔者现提出加强环境建设的六大构想,愿与网友们共同研究、探讨。

如何缓解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如何盘活土地资源?如何预防能源短缺?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笔者现提出加强环境建设的六大构想,愿与网友们共同研究、探讨。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就环境、资源、人口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春季节常刮大风,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大量地增加,超越水资源承受力过度农垦,超越植被自然恢复力过度放牧,致使腾格里等大沙漠不断地向四周扩展,以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碧绿草甸竟北风卷地沙漫天。北方网于2001年12月14日刊发的《中国沙漠面积扩展速度每年相当于一个县面积》一文披露,“中国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培兴警告说,中国土地沙化非常严重,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披露,“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另有多位研究人员在网上发布文章指出,建国后几十年来我国虽大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但其结果却是“局部优化、整体恶化”!其主要原因是每一棵大树都是一部抽水机,在不给干旱地区调入水量的条件下扩大植树,导致干旱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致使植树造林往往是种活一小片、沙化一大片。

   二是青藏高原冰川退缩。新华网于2006年12月29日刊发的《青藏高原冰川消减加速,到2050年面积将减小28%》一文报道,“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遥感部主任方洪宾介绍说,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据贾立君、颜园园撰写的《撩开青藏高原的面纱》一文披露,“据科考队队长姚檀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介绍,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上冰川储量年减少52.77立方公里至586.94立方公里”;“西藏草地有退化迹象的面积已达4266.7万公顷,其中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0%左右”;“由于草场过度超载、大量挖药、采矿等行为,使青海省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到全国沙漠化总面积的21%”;“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天津告诉记者,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使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水塔、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调节器,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已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是我国化石燃料可采储量不多而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于2006年8月2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所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节约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说,“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2005年我国煤炭产量达21.9亿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需要。石油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0.76亿吨,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1.43亿吨。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尽管近期中石油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了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1.84亿吨,原油进口1.45亿吨)、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北部(在1245米深水的海底以下183—201米处)成功钻获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但化石燃料越采越少、越采越难、越来越贵的趋势已不能逆转。

   四是建设用地需求旺盛而耕地保有量已逼近极限。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16亿人,据国土资源报于2007年4月30日刊发的《18亿亩耕地红线能守住吗》一文披露,“到2030年,如果我国粮食完全自给,需要耕地19.47亿亩,如果实现粮食95%自给,需要耕地18.5亿亩”;为了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逐年提高,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每年百分之几的增长,若按2006年国内生总值20.94万亿元、2007年增长目标8%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例较高的深圳市2006年建设用地产出GDP率约7.1亿元/平方公里匡算,2007年全国约需新增建设用地2359平方公里(354万亩),据此推测,即使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估计今后二十年中仍需要将数千万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而据国土部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7亿亩,2006年度全国净减少耕地460万亩。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是各省、市、区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必须在本省、市、区内实现占补平衡,但众多地区以劣质地、不可耕种地、验收通过即成沙荒地为平衡占补的现象严重,若不向西北地区调水并在那里垦荒,“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也许几年后就被崩断,或者是名存实无。

   五是劳动力就业岗位缺少。目前,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广大的农村,三个人的活儿五个人干的现象比比皆是。《东南商报》2006年11月28日刊发的《养老金账户亏空8000亿元》一文中报道,“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在农村,尚有一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近期,虽有一些媒体在宣扬我国劳动力紧缺论、“民工荒”论,这其实是一种谬论!我国数亿农民之所以收入低,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众多企业主给民工的劳动报酬太低。美国也是一个农业强国,据中国社科院陆学艺博导著述的《“三农”新论》一书披露,1997年,美国在一产就业的劳力仅为3%,而我国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50%。这足以说明,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不是充足了,而是缺口巨大。
二、加强环境建设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构想

   应对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稳健地可持续发展,除了必须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外,还必须加强环境建设!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现就加强我国环境建设提出以下相互关联的六大构想:

(一)“江”水北调1000亿立方米/年

   除了正在实施和已经规划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和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向华北平原年均调水201亿立方米之外,笔者认为,宜再从长江下游通过开挖输水运河和电力提扬向华北和西北年均调水1000亿立方米,其中经华北向西北沙漠地区年调水650亿立方米,向黄淮海平原年调水350亿立方米(其中抵补黄河上游向西北地区分输的水量200亿立方米/年)。调水大致设想是:

1、取水口和取水量。在安徽铜陵附近从长江年均取水1000亿立方米。

   长江下游可以再北调1000亿立方米/年。由于近年来学术界对能不能从长江向北方调水争论颇多,笔者现就调水的可行性作一阐述。据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披露,长江下游大通站1950—2000年的年均径流量达9051亿立方米;另据《上海水利志》记载,“据大通站1951—1990年资料,长江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小,丰水年(1954年)的年径流量为13590亿立方米,枯水年(1978年)的年径流量为6760亿立方米。现已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期工程规划从长江扬州段向苏、鲁、冀、津地区多年平均调水106亿立方米/年,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向京、津多年平均调水95亿立方米/年,若再从长江铜陵段向华北和西北年均调水1000亿立方米,那么,三者总调水量达1201亿立方米/年,占长江下游大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27%,相当于长江枯水年(1978年)径流量的17.77%,这两个调水比率均低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河流的水环境开发不能超过20%的限制值(另有钱正英、陈家琦、冯杰撰写的《人与河流和谐》一文中称,“国际上多认为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率是30%,极限开发利用率是40%”)。若对长江下游径流量的新增利用率增大到20%,长江流域外调1201亿立方米水量后,按大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计,本流域内还可增加耗用609.13亿立方米/年,按枯水年计长江流域内还可增加用水150.75亿立方米/年。

   给华北平原增调150亿立方米后可使黄淮海平原供水基本充足。据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发布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内容简介》披露,“在采取节水、污水资源化、挖掘已有工程潜力等多种措施的前提下,经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黄淮海流域缺水量现状为145亿—210亿立方米,2010年为210—280亿立方米,2030年为320亿—39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已分别确定向黄淮海平原年调水106亿立方米和95亿立方米,若再从长江铜陵段提扬北调1000亿立方米中除了抵补黄河上游分流的200亿立方米之外再给华北平原增加供水150亿立方米,那么,黄淮海平原共可增加供水351亿立方米/年,可基本满足黄淮海地区2030年人口量达到高峰值时的需水。

2、调水线路:

   在长江铜陵段从江道向桐城西北的大别山东北端开挖叉港,然后电力提扬100米高程;

   沿大别山北麓的六安、信阳、驻马店、郑州至北京西山脚下(丘陵、岗地与黄淮海平原接合部海拔80—40米区域)开挖一条自流式大运河,让“江”水从大别山东北端自流至北京昌平区的西山脚下(其中年均350亿立方米在郑州至京郊段通过开挖数条自西向东的小运河分输给华北平原);

   再用电力将年均650亿立方米水从西山脚下提扬到内蒙古集宁附近的黄旗海(海拔1276米),然后从黄旗海开挖自流河渠结合局部地段电力提扬,将水分输给浑善达克、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此调水线路借鉴西安交通大学霍有光教授在《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与遏制北京沙尘暴》一文中的一些设想)。

3、采取三项措施防避“江”水北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长江铜陵以东段皆为平原,地势平坦,江流缓慢,江面宽达1100多米,江阴市以东江面更宽。“江”水从铜陵段年均北调1000亿立方米,虽可规定以长江丰水期北调为主,但也有可能对长江航运、自净等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为防避“江”水北调产生不良后果,可采取三项对策措施予以防避:其一,选择若干河段缩窄河道,将长江下游河道改造成可控制大小、水位和流速的藕节状,使原通行长江中下游的大江轮依然能上下航行;其二,加大对沿江城市的治污力度,严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达标直排;其三,在长江口北支修筑拦潮堤坝,减少咸潮进入量。笔者曾于去年12月撰写《南水北调新构想》一文,有一些网友对《南》文中提出的从三峡水库向华北年均调水400亿立方米持非议,认为对湖北会造成损害。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北调“江”水方案,若能采取缩窄部分江道等措施,应该说对沿江各省、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益而无害。

(二)“河”水分流200亿立方米/年

1、将黄河上游径流量年均200亿立方米分输给西北干旱缺水地区。

   据黄河上游甘、宁交界处的下河沿水文站(青铜峡水库之上122公里处)1986年11月—1996年10月的测量报告,黄河流经该河段的年均径流量为254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河口镇之下104公里处的头道拐水文站实测报告,黄河流经该河段1950年—1997年的年均径流量为233.1亿立方米。由于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北近黄河区域皆为半干旱或干旱地区,黄河河道边就是广阔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而且分布着大量的沙漠化土地,若选择合适的河段(如地势较高的黑山峡等处)拦河筑坝及开挖多条输水河渠,或安装大口径输水管道,就能让“河”水自流地输往那广阔而又干渴的土地。所以,从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宜让黄河原溉泽下游华北平原的径流量通过从长江调水实现替补,而将地势较高处的黄河上游年均200亿立方米径流量,通过在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北地区开挖多条自流式河渠或安装大口径管道而分输给西北地区,以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西北地区因缺水而导致的诸多发展滞后问题。

2、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

   其一,在黄河中游地区增建水库、湖泊。晋陕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有56条流域面积均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汇入黄河干流,各支流汇入的多年年均径流量约51亿立方米。为避免“河”水分流后给黄土高原区的供水产生不良影响,须在黄土高原区继续推进以筑坝贮水拦沙植树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利用适当的峡谷增建水库,利用低洼地区增筑湖泊,在平缓的斜坡上开挖封闭式的河渠,运用挖土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改造出如浙江绍兴地区那样的蛛网般密布的蓄水河段和星罗棋布般的水库、湖泊,以便让夏汛期的雨水全部蓄积于黄土高原之内。渭河、汾河流域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汾河、渭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分别为26.5亿立方米和95.5亿立方米,也可以通过大量地修建水库、构筑湖泊、开挖封闭式河渠的办法蓄积夏汛期的雨水,并避免泥沙流入黄河干流。三门峡至郑州桃花峪区间夏汛期多暴雨(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该区域三门峡市、洛阳市、郑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550—800毫米、546毫米和652.9毫米,洛河、沁河多年年均径流量分别为35.1亿立方米和18.2亿立方米,若能再增建一些水库、多挖一些可控流的河渠,那么,豫西北地区的需水也许可由该地区的降水实现自给。

   其二,改造黄河下游河道。一是对黄河下游地区实行渠系化改造。实施上述设想,黄河自景泰至潼关段经逐段输水分流和拦洪蓄水,干流径流量将大大减小,经过郑州桃花峪段的年径流量可能不足100亿立方米,而且其径流量大多产生于黄河中游段的夏汛时期。因此,可将黄河下游河道作大幅度的缩窄,结合“江”水北调给华北平原的350亿立方米(其中替补“河”水在西北分流200亿立方米),将黄河下游地区的供输水改造成为大运河贯串百千条小运河的网络状。二是整治黄河下游的河滩,并可规划将“地上河”改造成为河床入地的地面河。黄河下游自河南孟津至山东省垦利县入海口河道长878千米,下游河道分布着大片的滩地,总面积达3544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7个,50~100平方公里的有9个,30~50平方公里的有12个。黄河下游河道作渠系化改造后,原有的大部分河滩可改造成为耕地或建设用地。三是经常性疏浚黄河河道。为防避几十年一遇的黄河中游地区降水特多、洪水泛滥,对黄河河道上沉淀的大量泥沙,宜采用挖泥船、挖掘机等机械经常性地予以清迁。 

(三)治理并开发六大沙漠沙地

   大量地调水以治理沙漠,主要是为了盘活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后续能源。

1、总调水量包括:“江”水从长江下游经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年均调水650亿立方米,“河”水在西北地区年均分流200亿立方米。

2、用水设想——能降服六大沙漠沙地,能新增耕地5200万亩,能新增供水充足的人口2593万人。

(1)将850亿立方米中的700亿立方米水用于治理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可使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覆绿率达到50%以上。具体说明如下:

A、浑善达克沙地,面积3.2万平方公里,海拔1050—1350米之间,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超过50%,半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21%—50%)

B、库布齐沙漠,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600米之间,其中西部、北部海拔约1200米上下,流动沙丘占80%;

C、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海拔1100—1300米,系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50—400毫米;

D、乌兰布和沙漠,面积0.99万平方公里,海拔1048—1053米,低于附近的黄河河道,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各占1/3;

E、腾格里沙漠,面积4.3万平方公里,海拔1200—1400米,其中湖盆草滩面积占7%;

F、巴丹吉林沙漠,4.43万平方公里,海拔1200—1400米,流动沙丘占83%。

   这六大沙漠沙地合计总面积15.91万平方公里,即2.3865亿亩。

   如果将700亿立方米水通过混凝土衬砌渠道或大口径管道分输,又采用喷滴管设施细分,林地、草地、耕地适当搭配,那么,其调水成效极为可观:

用途     用水量     耗水额度       面积
栽植乔木 270亿立方米 1800立方米/年亩 1500万亩;
栽植灌木和草 150亿立方米 500立方米/年亩 3000万亩;
农耕地 210亿立方米 500立方米/年亩 4200万亩;

干渠输水损耗为10%扣除70亿立方米。
(耗水额度设定说明:A、森林对水分的蒸腾强烈,据有关文献介绍,1公顷森林每天要从地下吸水70—100吨,每年每亩乔木供水1800立方米相当于按树林生长期每年270天匡算平均每公顷每天耗水100吨;B、灌木和草地供水500立方米/年亩,依据有关文献对柴达木盆地草地的年浇水量计,比华北平原的年均降雨量556毫米还多每亩129立方米;C、据贾大林、刘钰撰写的《西北地区发展节水灌溉的作用与途径》一文中披露,目前西北地区粗放型灌溉管理模式平均灌溉量671立方米/亩,农耕地浇水过多易导致土地盐碱化,另据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刊发的《高扬程提水灌溉系统——景泰川电力提水灌区》报道,甘肃景泰川电力提水灌区多年平均耗水量只298.37立方米/亩。)

   如此用水,可使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中乔灌草及农作物的平均覆盖率增加36.5个百分点,连同其现有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上的植被,总覆绿率将超过50%(轻度沙化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为20%—40%)。

(2)若能将850亿立方米中的150亿立方米水用于在西北地区发展工业、补给沙漠化的缺水耕地和增加供水充足的人口,输水损耗按10%计扣除15亿立方米,那么,其供水可容许新增工业增加值1529亿元、新增人口2593万人,并使1000万亩沙漠化土地变成为水浇地。

   具体说明如下:

A、50亿立方米水用于发展工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按近年全国平均水平218立方米的1.5倍即327立方米计,可解决新增1529亿元工业增加值的需水,这相当于2006年度宁夏工业增加值288.32亿元与甘肃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774.21亿元之和的143.9%。

B、35亿立方米水供给西北地区新增加的城镇人口和经调水改造后的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中劳作和居住的人口,其需水量按上海市2004年城镇人均年综合生活用水量135立方米(人均每天耗水370公斤)计,其供水容量可新增加人口2593万人,这比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目前的城镇总人口还多360万人。

C、50亿立方米水用于在西北地区将最近几十年中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改造成为水浇地,其年耗水量按500立方米/亩计,又可新增水浇地1000万亩。

3、利用沙漠沙地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风能发电和生物质能源——沙尘暴频发之地能成为造福于中华民族的能源宝库。

(1)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

   近30年来,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市场开拓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性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西北沙漠地区太阳能丰富,未利用地广阔,开发太阳能发电具有其他地区无可匹敌的优势。

   国内若干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如下:

地 区     年日照时数      年太阳能总辐射量
乌兰布和, 3181,      150千卡/平方厘米;
内蒙阿拉善, 2600—3500, 147--165千卡/平方厘米;
甘肃武威, 2730-3030, 134-138千卡/平方厘米;
广州, 1875—1960,   105.3—109.8千卡/平方厘米;
上海松江, 年均1997.1, 年均112.4千卡/平方厘米。

   据《太阳能发电:其实并不贵》(见《光明日报》2005年3月22日)一文中披露,“中国太阳能学会秘书长孟宪淦介绍说,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面积可安装10万千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2006年全国发电量为28344亿度,按孟宪淦的介绍,用18896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安装18896个10万千瓦的光伏阵列,即能提供2006年度全国的发电量。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合计总面积15.91万平方公里,若将其20%的面积用于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那么,有可能其年发电量达到47730亿度,相当于2006年度全国发电量的1.68倍。

   若能在现阶段通过向西北沙漠地区大量地调水而把面积广大的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改造成为可开发利用和可人居之地,那么,可为将来常规能源紧缺之时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创设下良好的开发条件!

   大量地向西北调水以征服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其必要性还在于:其未利用土地面积广大。因为进入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发电时代,要将只能在太阳光较强时才能生产的电力,转换成为电压恒稳、365天每天24小时可供给用户的电力,还需要将太阳能电厂所生产的电力通过电力银行——抽水蓄能电站予以转换,而这一转换需要众多梯级提送的泵站,需要建造众多的大中型水库,从而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如果在东、中部人口稠密地区建造大中型水库,不仅移民成本很高,而且将占用大量的农耕地。因此,向西北地区大量地调水以改造沙漠,既是为了在腾格里等大沙漠上兴建太阳能电厂,也是为了在大沙漠边缘的祁连山、贺兰山等地选择地势地质适宜的区域修建众多大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再退一步讲,也能为将来在东中部地区建造大中型抽水蓄能电站占用耕地而预备置换用地。

   太阳能电厂在现阶段为什么还不能大规模地发展?主要原因是太阳能电厂在目前阶段还造价较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料想其价格必然会逐渐走低。据《太阳能发电:其实并不贵》一文披露,“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说,太阳能电池目前的价格大约为3.15美元/瓦,并网系统价格为6美元/瓦,发电成本为0.25美元/瓦。最近完成的8兆瓦并网光伏系统的前期研究表明,目前完全商业化运作的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大约为每度电3.4元,尚无法同火电、风电等竞争。但是世界上近期的大规模市场发展和快速的技术进步正在使光伏系统设备和发电成本有效降低,预计到2010年光伏系统将降到3美元/瓦左右,发电成本将下降到每度0.1美元———也就是人民币1块钱左右。”另据唐玮婕、陆益峰撰写的《太阳能发电给上海不竭动力》一文中披露,太阳能电厂之所以造价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对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核心技术已经有所掌握,但是‘把金属硅提炼成高纯度多晶硅’等工艺主要被美、德、日三国所垄断,这是导致其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作为太阳能配套装置中的逆变器(一种把太阳能发出的直流电转变成可以民用的220伏交流电装置),国内产品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随着太阳能科技研究的进步、高新技术的扩散和国内企业对太阳能发电产业链中核心技术的掌握,估计在二三十年后太阳能发电厂的造价也许会接近于火电厂、水电站的投建成本。若能如此,那么,在生态得到改善后的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上可大规模地建造太阳能发电厂,而且为了向西北地区调水而增建的大量水电也能转用于工业和民用,而由沙漠地区自产的太阳能电力替代。若这一设想得以实现,那么,现在常发沙尘暴给人们以恼恨的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二三十年后将变成为造福于中华民族的能源宝库!

   今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增加火力发电、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多有责难,实际上,美、德、日等国若能以适当的价格有偿转让将金属硅提炼成高纯度多晶硅的太阳能发电核心技术,那么,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能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发电,从而将有效地控制地球升温。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chndk.com/view-9798-1.html

版权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中华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信息



Copyright © 2009-2010 CHNDK.COM. 中华水网版权所有 水工业交流群:23917635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水网客服

粤ICP备11036510号 **广告、链接、目录联系:QQ1260995099 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