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民吾:据我们所知,旭化成在杭州投资了一家分离膜装置生产企业,那么杭州公司在旭化成的膜技术部门中是怎样一个角色?旭化成的膜技术在中国的工业废水处理市场得到了怎样的应用?
尚孟弦:杭州的分离膜装置公司是旭化成化学公司2005年在中国成立的全资子公司,2006年生产出膜产品。旭化成选择在中国设立全资的膜装置公司,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当时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做了很多调查,认识到中国和美国是膜的工业应用最大的两个市场。而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便于得到日本本部的支持,所以就选择在中国投资。
应该说旭化成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大品牌的膜公司相比,进入中国市场是相对较晚的。我们2006年起在中国从事市场开发活动,迄今为止在工业和市政方面包括在建项目共有160个左右的业绩,累计处理水量约为每年150万吨。
我们在三大工业领域的应用业绩比较多,包括钢铁、电力和化学——钢铁方面约有10个业绩,处理的废水量约为15万吨/年;电力方面约有30个业绩,处理的废水量约为30万吨/年;化学行业相对少一点,大约有10个业绩。
王艳:在座的企业家也应该有感觉——目前对中国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来说,膜技术的高成本还是阻碍了这些企业采用膜法来进行废水处理,尚博士怎么看这个问题?
尚孟弦:刚才的主题演讲中,两位王教授(王晓琳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晓昌)都表示,中国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为了循环使用再生废水,采用膜技术是势在必行的。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是什么?是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个新技术产品,它的生产成本往往会比传统产品高一些,尤其是在水处理方面。但它给人类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靠它为后代创造更好的水环境。
我们再来评价膜技术。我的理解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膜的原材料成本的下降,膜装置的价格会有下降的趋势。另外我们还要看膜的使用寿命。一般来讲,现在尤其是在中国,可能招投标的工业项目趋向于重视一次性投资,但在国际上,评估市政和工业项目的水处理成本时,注重的不仅是一次性投资,还有NPV概念,即资产净现值。NPV当中包括了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成本,后者包括能耗、电耗和膜的更换等费用。比如水处理设备按20年的资产净现值来考虑,其中使用的膜由于不同厂家的技术不同,使用寿命有区别,如果寿命是3年的话,要更换6~7次;如果寿命在5年以上只要换3次。所以我们以后在评价工业领域的水处理设备时,不要只考虑一次性投资成本,还要考虑整个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以及其整个二三十年的运行费用。
应民吾:再问尚博士一个问题:旭化成正在制订的中期发展计划,主题思想就是“善待环境、善待人类”。那么旭化成集团内部是怎样使用自己生产的膜的?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善待环境、善待人类”理念的?
尚孟弦:我们这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净化·责任·发展”。这方面,我要引入两个概念。一是CSR,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二是BCP,也就是企业可持续性计划。旭化成就是基于这两个概念来使用我们开发的膜产品。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很多企业在设厂扩产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企业对周边居民会带来什么影响——好的影响或坏的影响。
基于这个“企业和居民共生”的理念,旭化成在日本国内的工厂附近建了6处应急供水设施。因为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断水会导致工厂无法持续生产,居民也将没有安全的供水保障。我们的应急供水设施日常也在运行,是和上水(自来水)交换使用。而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它们马上会发挥作用,既能保障企业连续生产,也能向周围居民提供应急生活用水。
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灾区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包括电、气、水、通信公用设施等方面。调查发现,饮水方面的受影响时间最长,解决这个问题花了91天。对整个日本来说,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企业附近的居民生活,保障供水的安全性是一定要考虑的,这也是我们旭化成做的一点贡献。我们也计划在全球更多地方推广我们的应急供水设施。
应民吾:接下来要问拜耳的李斌博士:看起来拜耳和旭化成在水处理市场上是竞争对手,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在水处理市场上,两家公司或两类公司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chndk.com/view-6088-1.html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中华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