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过三家店的店长,陈延山从来没遇到这种情况。
3月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博山路所在的浦东新区属管控之列。封控区域内,住宅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员、车辆只进不出。
很多盒马店员工也属于居家观察人员。盒马mini北洋泾店一共100人编制的店里一度只剩19人。但与此同时,周边居民集中采买生活物资,线上线下采购量一度暴增。
陈延山形容最紧张时的场景:补货员小跑着从后仓双手环抱着商品进前店,还没摆上货架就被拿光了。“大家是两三个手推车地买”。店里原本有6台自助收银机、1台人工收银机,临时加了4台移动POS机,才把购物长队消解掉。而平时一个线上订单可能就三四件商品,现在一个单经常出现60多件商品。粗略计算,拣货、打包、配送等作业量瞬间涨4倍。
人手不够是最大的难题:比如果蔬区,以前配置7个人,现在只剩1个人,从早到晚连轴转。
这位店长决定,无论怎么缺人,都要先增强配送队伍力量,“生命线不能垮掉”。想尽各种办法,原本编制27人的配送队伍终于补充到23人,这23人需要服务门店半径3公里范围内的30万人--盒马mini北洋泾店周边有四栋高端写字楼,一座独立公寓,还有成片的老小区。
但新问题也来了。有一个社区的老主顾找到陈延山:“陈店长,我们的封控小区里有部分居民已经隔离观察超过10天,冰箱里已经空了。”
盒马货架上是满的,居民冰箱里是空的。盒马有菜有肉运不出去,居民来不了。陈延山看着心里堵得慌。他知道,老小区里,很多老人操作手机不熟练,不会使用APP。
总部传来消息,特殊时期特别对待:社区集单--居民社区确定牵头人,社区住户有物资需求,集中下订单,交由盒马相关对接人员。生活物资定时、定点地配送至小区,但线上订单还得照常送,陈延山回头看了看身后这几个人,快哭了。
咬着牙选出5个小伙子负责社区集单配送,白天实在忙不过来就晚上下班后送。每晚21时10分,店里线上订单截止。店里的班结束了,店外的活儿开始了。
“要先保证18个住户密度大、物资需求量大、老年人居多的封控小区。”陈延山说。18个“盒社群”里,,每天集单少则五六十袋,多的有130袋。一袋装了当下其他线上订单约4倍的量。
人力运不动?把店里的液压车调出来。博山路上有座小桥,二十多米长,平时几步就可以跨过去。但液压车爬桥时就像陷进泥淖里,陈延山和同事两个拉、一个推,喘着粗气。
有员工累得腰直不起来了,也出现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眼下这么点人,应该保住门店的线上、线下。“保住门店线上线下是为了什么,为了谁?”陈延山让大家想。
拣货、打包、配送,最晚的一次,从21时30分送到翌日凌晨3时40分。接连十几天,手机显示陈延山每天走路步数都要超过3.5万步。而他与员工们每日也都只能睡在店里,不敢离开,也不能离开。
非常时期,这些上海抗疫保供群体中的平凡一员,他们熬过深夜,雕刻出城市的光。有居民在社群里给陈延山发来满满两个手机屏的感言。他读着每个字,嗓子有点紧,眼眶发湿,“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陈延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4月5日,他听说其他盒马店的战友们还在上海的27家门店坚守阵地,覆盖上海将近5200个小区。
谈及疫情,37岁的陈延山说,你看我的名字,再延绵的高山也能迈过去,如常的上海一定会很快回来。此外,他还有个小愿望,希望北洋泾所有店员都能安全、健康地回来,拍一张全家福,大家站在一起,也战在一起。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中华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