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无机膜
除了上面论述过的有机膜材料之外,近年来无机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们与有机膜相比较,具有下列突出的特点。
优点:
(1) 高的热稳定性;
(2) 耐化学侵蚀;
(3) 耐老化,使用寿命长;
(4) 可反向冲洗;
(5) 分离极限和选择性是可控制的。
缺点:
(1) 易碎的特性要求有特殊的构造;
(2) 投资费用高;
(3) 膜本身的热稳定性常常由于密封材料的缘故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现在常常将无机膜称为新技术,但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为了提浓235U就已经开始了这种膜的开发工作。当时,新开发的"气体一扩散工艺过程"能够借助于无机膜将在UF6化合物中存在的235U同位素与238U同位素分离开来。这种分离过程是以物质通过微孔(6nm 〜40nm)的努森扩散不同为基础的。如果以很小的分离势(在这里的理论增浓因子为1.0043)为前提,就需要有超过1400个分离级的串级连接装置。
目前一般可以将多孔无机膜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金属(特种
(1)金属膜。金属膜是以金属粉末为原料,涂装成管式模件,通过烧结工艺制成;在组件构成上类似于换热器中的情形,将管状膜排列成管束形式。虽然金属膜具有非常高的耐温性和耐压性,但化学稳定性(特别是在有强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受到限制。由于这种膜是对称结构的,实际上起着深度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在膜受到堵塞的情况下,清洗或反向冲洗都难以解决问题。然而,频繁使用这种坚固型膜的不利之处,首先是它的成本太高。
(2) 玻璃膜。玻璃膜是由各向同性的海绵状结构联结的微孔构成。这种膜是通过使某种由Si02、B203和NaO组成的均匀玻璃熔融物热离析成两相而制得的。其中的一个相主要由SiO2构成,在无机酸中是不溶解的;而用酸可以使另一个相从多相玻璃结构中溶解出来。膜的结构会受到原料组成、燃烧时间以及温度等
(3) 碳膜。有两种工艺可以制备碳膜。第一种工艺为:首先将石墨膏挤制成管式膜;然后再使精细微粒沉积在这种对称结构上。这种通过石墨、SiO2或ZrO2淘析法而形成的分离层,导致产生了不对称的膜结构(Tech Sep工艺)。
第二种工艺是:利用碳纤维织品构成管材;真正的分离层是通过非常精细碳微粒的沉积而产生的。所以这里也形成了一种不对
(4)不对称陶瓷膜。不对称陶瓷膜至少由两层构成,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由三层构成。
这类不对称结构的目的是要构成一种无缺陷的分离层,同时又减小膜的液压阻力,并保障膜的机械强度。载体层的厚度为几个毫米,在后具有孔径为lKim〜10^m的粗孔结构;置于其上的中间层的层厚为lO^un〜IOO^m。真正的分离层是很薄的,厚度约为1 jxm ,孑L径为2nm〜50nmo
中间层应该可以使构成分离层的悬浮物不致透入载体层的孔容中,并且不会引起跨越分离层的压力梯度产生大幅度的降低。载体是由粗颗粒的陶瓷粉末构成的,用通常的方法,例如,可以用干粉的冷式等压挤出法、陶瓷膏挤出法或者胶状悬浮液浇注法加工成某种有型坯体。干燥后,将这种所谓"未成熟的"坯体在高温下进行燃烧。通过初级粒子的烧结过程,坯体会达到其最终强度。
将载体漫入含有精细分散微粒的胶态或聚合态悬浮液中,就可使分离层涂覆在载体上。在这种情况下,悬浮液是由金属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根据所谓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在使涂覆上的凝胶层干燥后,再将它煅烧成氧化物层。通过进一步的热处理,还可改变其孔结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chndk.com/view-12620-1.html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中华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华水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